同言工作坊2025: 评论写作、杂志出版与集体实践
你想学什么,就去教什么。
——屈米(Bernard Tschumi),在2017年2月27日评议Peter Cook在哥大建筑学院的演讲时所说
* 同言工作坊是由位于纽约的评论写作和独立出版集体Isogloss Collective发起并和重音社(Accent Society)联合主办的年度工作坊,将于2025年1月3日起至2月22日期间每周五、六(纽约时间,北京时间每周六、日)在线上通过ZOOM进行,共8周16课,每课3小时,共计48小时。
* 此为一个收费共学(mutual learning)课程,将招募约40名全程参与者作为研究员 (Research Fellows),分成四组并在研究主持人建议下开展专题研究并进行展示陈述;以及不限人数的单日课程参与者(Workshop Participants),没有讨论或作业要求但欢迎参与讨论。所得收入将用作即将创刊的《同言评论》(Isogloss Review)的作者稿酬基金。
*本工作坊的合作媒体包括《打边炉》(深圳)、China Books Review(纽约)和Cultbytes(纽约),Research Fellows的评论作业将获得以上媒体和Isogloss Review择优发表的机会。
* Research Fellows将获得同言社群(Isogloss Commune,比核心collective覆盖更广人群)的成员资格,不仅可以进入社群的微信群相互联络交流,共享研究和学习资源,更可以浏览本次工作坊所有录屏回放文件,并享有以后社群活动包括其它共学课程的优惠。在评论作业和分组研究中表现出色的Research Fellows将被吸纳为Isogloss Collective成员和Isogloss Review作者。
* Isogloss Review依靠社群共力而不是商业投资进行创刊成长。欢迎社群成员通过额外的志愿支付(Pay as you wish)去支持Isogloss Review的创刊成长及社群建设。本工作坊将每年举办一次。首次工作坊以中文为主要语言,仅少数课程使用英文,欢迎海内外对评论写作、杂志出版和社群实践感兴趣的朋友报名参与!
Syllabus
工作坊大纲
Magazine这个英文词,源自阿拉伯语مخزن (makhzan),原意是“仓库”,它在1731年出现在伦敦的The Gentleman’s Magazine,第一次被用来指称包含各种内容的定期连续印刷品。 而世界上第一本杂志出现得更早,不过它被称作Journal而不是Magazine,那是1665年由法国作家和律师Denis de Sallo创办的文学和科学期刊Le Journal des sçavans。 这样算来,杂志在人类历史上存在还不足四百年。作为表达思想、传播信息和凝聚社群的媒介,它仍然可归作某种现代事物,即便在新媒介层出不穷、人们日渐忧虑“印刷的终结”的当下,也还未到谈论它的“灭绝”的时候。
全世界在过去三百多年来出版的杂志可谓汗牛充栋,但本工作坊只关注那些游离在大型传媒工业之外的独立杂志。它们通常由个人或小团体发起,出于某种小众的兴趣和关注点,注重独特风格,独立发行,流通数量不多,甚至生命周期也非常短暂,但却是凝聚同人和建设社群的有效媒介,有的还成为在文学、艺术、思想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载体。它们有的是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发表通道堵塞的产物,有的则是在无趣的商业出版生态中另辟蹊径开拓出来的创作实验和言论空间。即便把视野限定在这样小众冷门的杂志种类,它们在世界出版史中的堆积层垒也已经令人难以穷尽。本工作坊仅从目前可调用的数码档案中梳理出几条线索,以lecture和seminar的形式开展共研共学,一方面对独立杂志史进行数码考古,另一方面也探讨在今天的条件下,资源短缺的个人,如何通过写作发声并通过独立杂志来找到同好,创建自己的社群,进而创造集体登场的历史时刻。
Introduction
开营概论
第一周A
纽约2025年1月3日周五20:00-23:00
北京2025年1月4日周六9:00-12:00
评论写作、杂志出版与集体实践
演讲人:欧宁
Research Fellows自我介绍60分钟+演讲60分钟+讨论60分钟
1. Lectures
专题演讲:杂志与批评写作
第一周B
纽约2025年1月4日周六20:00-23:00
北京2025年1月5日周日9:00-12:00
1-1.《艺术论坛》与美国艺术批评
演讲人:Lee AMBROZY (安静)
评议人:富源、翁笑雨
演讲90分钟+评议40分钟+集体讨论50分钟
《艺术论坛》创刊号, 1962年6月。 ©Artforum
文本选读:
1-1-1.安静主编,《白立方内外: ARTFORUM当代艺术评论50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1-1-2. Amy Baker Sandback ed., Looking Critically 21 Years of Artforum Magazine (UMI Research Press, 1984)
第二周A
纽约2025年1月10日周五20:00-23:00
北京2025年1月11日周六9:00-12:00
1-2.《十月》杂志与十月学派
演讲人:鲁明军
评议人:尚端、王辛
演讲90分钟+评议40分钟+集体讨论50分钟
《十月》创刊号,1976年春。©October
文本选读:
1-2-1.鲁明军编著,《前卫的承诺:<十月>访谈录》(东方出版中心,2023)
1-2-2. Annette Michelson, Rosalind Krauss, Douglas Crimp, and Joan Copjec eds., OCTOBER: The First Decade, 1976-1986 (The MIT Press, 1987)
1-2-3. Rosalind Krauss, Annette Michelson, Yve-Alain Bois, Benjamin H. D. Buchloh, Hal Foster, Denis Hollier, and Silvia Kolbowski eds., OCTOBER: The Second Decade, 1986-1996 (The MIT Press, 1997)
第二周B
纽约2025年1月11日周六20:00-23:00
北京2025年1月12日周日9:00-12:00
1-3. The Village Voice杂志、The Wire杂志与音乐评论
演讲人:颜峻
评议人:穆谦、施芊蓺
演讲90分钟+评议40分钟+集体讨论50分钟
《村声》创刊号,1955年10月。 ©The Village Voice
《导线》创刊号,1982年夏。 ©The Wire
文本选读:
1-3-1. Tony Herrington ed., Epiphanies: Life-Changing Encounters with Music (Strange Attractor Press, 2014)
1-3-2. Tom Johnson, The Voice of New Music: New York City, 1972-1982 - A Collection of Article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Village Voice by Tom Johnson (Het Apollohuis, 1989)
第三周A
纽约2025年1月17日周五20:00-23:00
北京2025年1月18日周六9:00-12:00
1-4.《电影手册》与法国新浪潮
演讲人:张献民
评议人:Aurelia DOCHNAL (杜瑞鹂)、王雪莉、余子靖
演讲90分钟+评议40分钟+集体讨论50分钟
《电影手册》创刊号,1951年4月。 ©Cahiers du Cinéma
文本选读:
1-4-1. Jim Hillier ed., Cahiers du Cinéma: The 1950s: Neo-Realism, Hollywood, New Wav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1-4-2. Jim Hillier ed., Cahiers du Cinéma: 1960-1968: New Wave, New Cinema, Reevaluating Hollywoo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第三周B
纽约2025年1月18日周六20:00-23:00
北京2025年1月19日周日9:00-12:00
1-5.《纽约书评》与《伦敦书评》的比较
演讲人:刘铮(乔纳森)
评议人:Alec ASH (艾礼凯)、钟娜
演讲90分钟+评议40分钟+集体讨论50分钟
《纽约书评》创刊号,1963年2月。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伦敦书评》创刊号,1979年10月。©The London Review of Books
文本选读:
1-5-1. Robert B. Silvers, Rea S. Hederman, and Barbara Epstein eds., The First Anthology: 30 Years of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1993)
1-5-2. Jane Hindle ed., London Review of Books: An Anthology (Verso Books, 1996)
第四周A
纽约2025年1月24日周五20:00-23:00
北京2025年1月25日周六9:00-12:00
1-6.德波与《情境主义国际》杂志
演讲人:Matt TURNER (笑川)
评议人:黄半衣、欧宁
演讲90分钟+评议40分钟+集体讨论50分钟
《情境主义国际》创刊号,1958年6月。 ©Internationale Situationniste
文本选读:
1-6-1. Knabb Ken ed.,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Anthology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Bureau of Public Secrets, 2006)
1-6-2. Tom McDonough ed., Guy Debord and the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Texts and Documents (The MIT Press, 2002)
2. Seminars
专题研讨:艺术、出版与社群实践
第四周B
纽约2025年1月25日周六20:00-23:00
北京2025年1月26日周日9:00-12:00
2-1.中英双语杂志
富源、顾虔凡、翁笑雨:Heichi Magazine
郭鹤天、秦可纯:te editions
李睿弘:November
安太然、罗旋:Tangent Essays
每个刊物分享+讨论各45分钟
网站资源:
http://www.heichimagazine.org
https://www.tangentessays.com
第五周A
纽约2025年1月31日周五20:00-23:00
北京2025年2月1日周六9:00-12:00
2-2.中文网刊
万丰:《岛聚》
黄梓耘、刘伟田、聂小依:《歧路批评》
钟刚:《打边炉》
徐旷之:《空白艺论》
每个刊物分享+讨论各45分钟
网站资源:
https://www.qilucriticism.com
微信公共号:打边炉 ARTDBL
微信公共号:空白艺论II
第五周B
纽约2025年2月1日周六20:00-23:00
北京2025年2月2日周日9:00-12:00
2-3.独立书店与线下社群
张洁平:从Initium Media、Matters到Nowhere
李骄阳、钟娜:重音社与海外双语写作社群
两个分享+讨论各90分钟
网站资源:
文本选读:
2-3-1.張藝曦,《結社的藝術:16-18世紀東亞世界的文人社集》(聯經出版公司,2020)
2-3-2.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第六周A
纽约2025年2月7日周五20:00-23:00
北京2025年2月8日周六9:00-12:00
2-4.亚裔英文杂志历史、唐人街篮球俱乐部与社群媒介
Herb TAM (谭海俊): Historical Asian American Periodicals
Herb TAM (谭海俊)、张璐:篮球作为一种社群媒介——唐人街篮球俱乐部
以中/英文进行
两个分享+讨论各90分钟
杂志狂潮:X世代亚裔美国人刊物,美国华人博物馆展览,谭海俊策展,2024年10月3日至2025年3月30日。 ©World Journal
网站资源:
https://www.mocanyc.org/event/magazine-fever-gen-x-asian-american-periodicals/
https://chinatownbasketball.club
文本选读:
2-4-1. Jeff Chang, Who We Be: A Cultural History of Race in Post-Civil Rights America (Picador, 2014)
2-4-2. David Hollander, How Basketball Can Save the World: 13 Guiding Principles for Reimagining What’s Possible (Harmony, 2023)
3. Assignments
课题与作业
* Research Fellows每人提交一篇2000-3000字内的中英文评论文章,将优选发表于《同言评论》及本工作坊的合作媒体。
* 参与者将分成四个小组对以下四个专题进行集体研究并在课内进行陈述讨论。
第六周B
纽约2025年2月8日周六20:00-23:00
北京2025年2月9日周日9:00-12:00
3-1.Samizdat:回到前古腾堡时代
研究主持:彭嫣菡、吴楷文
Group A Presentation:陈述两小时,讨论一小时
历史性刊物《记忆》的成员,苏联,1976年。 ©International Memorial Society.
苏联萨米亚特出版物和胶卷文献。 ©Nkrita
文献资源:
3-1-1. George Saunders, Samizdat: Voices of the Soviet Opposition (Pathfinder Press, 1974)
3-1-2. Ann Komaromi, Soviet Samizdat Imagining a New Societ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22)
3-1-3.景凯旋编译,《地下:东欧萨米亚特随笔》(花城出版社,2010)
3-1-4. Project for the Study of Dissidence and Samizdat
https://samizdat.library.utoronto.ca/content/sfinksy
第七周A
纽约2025年2月14日周五20:00-23:00
北京2025年2月15日周六9:00-12:00
3-2.1980年代的中国民间诗刊
研究主持:董宇翔、欧宁、王琳
Group B Presentation:陈述两小时,讨论一小时
1980年代在中国四川活跃着庞大的诗人社群。左起:柏桦,张枣,钟鸣,欧阳江河。 ©肖全
由柯雷(Maghiel Van Crevel)在荷兰莱顿大学主持的中国民间诗刊收藏。封面扫描 by Universiteit Leiden
文献资源:
3-2-1. Unofficial Poetry Journals from China
https://digitalcollections.universiteitleiden.nl/unpo
3-2-2.徐敬亚、孟浪、曹长青、吕贵品编,《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
第七周B
纽约2025年2月15日周六20:00-23:00
北京2025年2月16日周日9:00-12:00
3-3.小杂志史
研究主持:安太然、李睿弘、罗旋
Group C Presentation:陈述两小时,讨论一小时
加拿大艺术团体General Idea由Felix Partz、AA Bronson、Jorge Zontal组成,他们出杂志,办书店,后来AA Bronson出任纽约Printed Matter总监。©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 Ottawa
复印机宣言:制作小杂志的艺术家,布鲁克林博物馆展览,Branden W. Joseph与Drew Sawyer策展,2023年11月17日至2024年3月31日。©Paula Abreu Pita
文献资源:
3-3-1.Beatriz Colomina and Craig Buckley eds., Clip, Stamp, Fold: The Radical Architecture of Little Magazines 196X to 197X (Actar, 2011)
3-3-2.Stephen Duncombe, Notes from Underground Zines and the Politics of Alternative Culture (Microcosm Publishing, 2008)
3-3-3.Branden W. Joseph and Drew Sawyer, Copy Machine Manifestos: Artists who Make Zines (Phaidon Press, 2024)
第八周A
纽约2025年2月21日周五20:00-23:00
北京2025年2月22日周六9:00-12:00
3-4.当下纽约独立杂志生态
研究主持:富源、顾虔凡、翁笑雨
Group D Presentation:陈述两小时,讨论一小时
Keith Gessen、Mark Greif和Chad Harbach,三位哈佛大学1997年的毕业生,和其他“优伤的文学青年( Sad Young Literary Men),于2004年在布鲁克林创办了n+1杂志。 ©Harvard Magazine 2010
被称为“文青杂志”(hipster magazine)和“高蹈刊物”(highbrow journal)的n+1杂志。©n+1
网站资源:
https://direct.mit.edu/octo/issue
https://canopycanopycanopy.com
https://www.cabinetmagazine.org
https://www.papermonument.com
https://www.pinupmagazine.org
Conclusion
结营派对
第八周B
纽约2025年2月22日周六19:00-22:00
北京2025年2月23日周日10:00-11:00
赵大勇电影《寻欢作乐》放映
四组Research Fellows代表结营感言直播
地点:Accent Society, Suite 702, 89 Fifth Avenue, New York 10003
赵大勇,《寻欢作乐》,剧情片,93分钟,彩色高清,中英文字幕,2010年。©Lantern Films
Participants
参与者
按姓氏开头字母A-Z排列
Lee AMBROZY|安静,底特律
作家、翻译家、艺术史学家和策展人,其在中国艺术和考古学领域的研究涵盖了唐宋绘画、物质文化史、当代艺术家及其实践。曾在《艺术论坛》(Artforum)中英文网站任编辑。
AN Tairan|安太然,新泽西
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切线》(Tangent Essays)编辑团队成员。
Alec ASH|艾礼凯,纽约
作家、编辑,纽约亚洲协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书评》(China Books Review)主编。
Aurelia DOCHNAL|杜瑞鹂,纽约
来自波兰华沙的电影和艺术研究员,曾担任耶鲁大学跨语言和跨文化杂志《中国之手》(China Hands)的编辑。
DONG Yuxiang|董宇翔,迈阿密
迈阿密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讲师,曾为《艺术界》(Leap)写作。
Yuan FUCA|富源,北京/波士顿
策展人,研究者,卡蒂斯特(KADIST)中国合作项目总监,《黑齿》杂志创刊编辑。
GU Qianfan|顾虔凡,纽约
写作者、艺评人,《黑齿》杂志创刊编辑,弓出版(Gong Press)联合创始人与出版人。
Michael GUO|郭鹤天,纽约/北京
策展人,出版人,te editions联合创始人与主编。
HUANG Banyi|黄半衣,纽约
艺术家、设计师、写作者。
Cindy HUANG|黄梓耘,伦敦
写作者、翻译,艺术批评平台《歧路批评》(Qilu Criticism)创始编辑之一。
Ricky LI|李睿弘,纽约
写作者、设计师、策展人,当代文化杂志《十一月》(November)的编辑。
LI Jiaoyang|李骄阳,纽约
诗人、跨媒介艺术创作者,重音社联合创始人。
LIU Weitian|刘伟田,伦敦
就读于伦敦大学金匠学院Advanced Practices博士项目,从事当代艺术及与其相关的写作、批评、研究和理论工作。艺术批评平台《歧路批评》(Qilu Criticism)编辑。
LIU Zheng|刘铮,广州
曾用笔名乔纳森,文艺批评家、报纸编辑,著有《西书东藏》《既有集》等。
LU Mingjun|鲁明军,上海
策展人,研究者,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LUO Xuan|罗旋,波士顿
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博士,《切线》(Tangent Essays)编辑团队成员。
MU Qian|穆谦,纽约
音乐人类学者,“声音史”公众号及视频号创建人,国际音乐文献资料大全(Répertoire International de Littérature Musicale)东亚音乐负责人。
NIE Xiaoyi|聂小依,伦敦
写作者,策展人,编辑,2023年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当代艺术策展博士。2024至2025年德英基金会策展学者,艺术批评平台《歧路批评》(Qilu Criticism)编辑。
OU Ning|欧宁,纽约
策展人、研究者、作家,《天南》(Chutzpah!)文学双月刊创刊主编。
PENG Yanhan|彭嫣菡,纽约
策展人、研究者,纽约NextG Art创始顾问。
QIN Kechun|秦可纯,纽约/北京
策展人、写作者、出版人,te editions联合创始人与主编。
Danielle SHANG|尚端,洛杉矶
策展人、作家和艺术史家,现任上海Cc基金会与艺术中心海外艺术总监。
Eve SHI|施芊蓺,纽约
写作者,丝丝文化基金会发起人。
Herb TAM|谭海俊,纽约
纽约美国华人博物馆(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策展人和展览总监,唐人街篮球俱乐部联合创始人。
Matt TURNER|笑川,纽约
诗人、文艺评论家、译者。
Chris WAN|万丰,香港
写作者和独立策展人,香港当代艺术评论项目“岛聚”的发起人和执行编辑。
WANG Lin|王琳,纽约
艺术家、独立出版人与发行人,Squeeze Sour创始人,曾在Print Matter工作。
WANG Xin|王辛,纽约
艺术史学者、策展人,现任纽约佩斯画廊(Pace Gallery)策展总监和耶鲁艺术学院客座艺评人。
WANG Xueli|王雪莉,纽约
写作者,目前正在耶鲁大学攻读艺术史专业及电影媒介研究方向的博士。
WENG Xiaoyu|翁笑雨,纽约
策展人、写作者,曾任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和多伦多安大略省美术馆策展人,现为新加坡Tanoto艺术基金会艺术总监,曾与顾虔凡、富源等创办《黑齿》杂志。
Kevin WU|吴楷文,纽约
策展人、写作者,《黑齿》杂志译者之一。
XU Kuangzhi|徐旷之,北京
《空白艺论》主编,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
YAN Jun|颜峻,北京
实验乐手,写作者,曾在The Wire杂志写网络专栏。
YU Zijing|余子靖,纽黑文
耶鲁大学电影媒介在读博士。
Annie ZHANG|张洁平,台北/东京
区块链社群平台Matters创办人、独立书店“飞地Nowhere”创办人,曾任《端传媒》总编辑。
ZHANG Lu|张璐,纽约
艺术家,怀尔德曼俱乐室(Wildman Clab)创始人,唐人街篮球俱乐部联合创始人。
ZHANG Xianmin|张献民,北京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出演电影《巫山云雨》、《颐和园》、《举自尘土》、《柔情史》等并担任电影监制,2002-2006年为法国《电影手册》撰稿。
ZHAO Dayong|赵大勇,纽约
独立电影导演,代表电影作品包括《废城》、《寻欢作乐》、《鬼日子》等。
ZHONG Gang|钟刚,深圳
独立艺术媒体《打边炉》创始人和主编。
ZHONG Na|钟娜,纽约
作家、译者、书评作者,重音社联合创始人。
Course Facilitators
课程协调人
Aurelia DOCHNAL|杜瑞鹂
Helena JIN|金子鹤
LI Jiaoyang|李骄阳
OU Ning|欧宁
WANG Lin|王琳
Visual Designers
视觉设计师
Xiaoma + Chengzi|小马+橙子
About Isogloss Review
关于《同言评论》
Isogloss Review是一本多语种的文化艺术评论线上杂志,邀请纽约地区来自不同国族的作者结成写作集体,以母语+英语的双语方式进行写作,对纽约地理范围内每月所发生的文化艺术事件和产品展开观察、体验和评论,并将之视为一个以集体形式进行共同学习(mutual learning)和知识生产(knowledge production)的过程。
ISOGLOSS即等语线或同言线 ,是指某一个特定的语言学特征的分布地理界线,它参照了气候学的等雨线(以相同降雨量为界)的概念。Isogloss提醒我们边界的客观存在,即便跨界、融合已经成为理想话语。在纽约这个不再以熔炉概念吸纳吞没不同文化、反而倡导去中心化和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国际大都会,有界的多样化一定比无界的单一化更吸引。这正是Isogloss Review尝试多语种写作和出版的初心。
Isogloss Review建基于以Isogloss Collective为核心的作者、编辑、读者共学社群Isogloss Commune。它依靠这个社群的共力来创刊、成长和持续发展,并通过Isogloss Books来开拓纸质出版事业,通过Isogloss Academy来强化社群的共学实验,通过Isogloss Spaces来凝聚社群的线下联系。在创始阶段,Isogloss Review欢迎定位于纽约地区的艺评、影评、乐评、舞评、书评投稿,也欢迎各种资助,以让我们的作者可获得合理的稿酬。
请关注我们:
微信公共号:同言ISOGLOSS
Instagram: isogloss_review
Vimeo: isogloss
X: Isogloss_Review
网站:www.isogloss.org
报名参加同言工作坊2025:
早鸟价截止日期:2024年12月18日
最后截止日期:2024年12月28日(席位有限,报满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