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Image for Accent x Ag I 用感知的蒙太奇,写内在的地景: Ag的文学与电影创作分享
Cover Image for Accent x Ag I 用感知的蒙太奇,写内在的地景: Ag的文学与电影创作分享
Avatar for Accent Craftclass
Presented by
Accent Craftclass
Hosted By
47 Going

Accent x Ag I 用感知的蒙太奇,写内在的地景: Ag的文学与电影创作分享

Get Tickets
3 Spots Remaining
Hurry up and register before the event sells out!
Ticket Price
$25.00
Welcome! To join the event, please get your ticket below.
About Event

随着Ag的新短篇集《旅行者的欲望》的出版和电影长片首作《上海女儿》的顺利杀青,我们看到她自成一派的创作脉络和创作类型正生成出一张独特且巨大的谜网。

​她的新短篇集除了《旅行者的欲望》系列,还收录她先前的两部旧作《无限的卧室》与《上海地理注疏》,将这三者编于一体,在心理空间上形成了一种逐渐扩张又相互渗透的姿态,从私密的卧室到一座人尽皆知的城,再到超越地理边界的广阔漫游。随性使用不同文体的跳接与戏谑,在短小极简和繁复分形的两个极性之间制造出了独特的风格与节奏感。关于这本新集子的书名,Ag说道:“真正的旅行者是充满欲望的,甚至他哪儿都不用去,没有一刻,我们的感官和思绪不在疯狂的游荡。”文学评论家、小说家赵松曾如此描述她的写作:Ag的世界是多重的,而她的“旅行者”也因此而存在。表面上看,这部小说中呈现了自我小宇宙、生活的城市和游历的远方这三重世界,但实际上还有一个隐秘的世界贯穿荡动其中——它属于通灵的欲望和解谜的趣味,它试图以容纳消解界限。这部小说以轻盈的笔法展现了那些世界深处的诡异律动,并微妙地映射了“旅行”欲望释放中界限的趋于模糊而又莫名交织的状态,也正因如此,它的信息容量才远远大于其物理体量。

​而历经十三年酝酿、两年筹备的电影《上海女儿》则是Ag在影像维度的一次深扎,相比短篇写作的即兴与天马行空,这个电影项目则涵盖了更为复杂的社会历史、人类学、生态主义等诸多领域的议题,并进行了产期的跨领域调研与雕琢。整个项目基于Ag的真实经历与家庭史改编,一次无常生死的契机使她本能性地进入了一段未知的旅行。故事描述了一个上海女性独自来到西双版纳,一座她已故父亲曾上山下乡的橡胶林农场,试图寻找两个失联的老人,却得知他们早已离世。父亲的旧舍也濒临拆除,矿业公司和新型农业正悄然改变着这里,而另一个名为“上海女儿”的神秘人物又引起了她的注意。不期而遇的人与动植物、古老的传说与线索,正引领着女主角深入这片充满着生机与暗涌的热带土地。

​​虽然跨越了两大不同的媒介,但这个电影项目仍是一次她特有的关于独自漫游、观察感知、巡访连接的旅程,也是一场在非虚构与虚构边界上的创作实验。然而,偶尔穿插的口述与口传故事又构成了这部影片最独特的元素,她被人的缺席、碎片的语言和动植物的沉默在这个不断演变的地理空间中共同形成了某种天然剧场所打动。曾有一位朋友如此评论这个项目:它是一部当代版的《孽债》、一部她自己的《青春祭》。虽然其父亲就是当年《孽债》那一代的真实原型,但这个电影项目所关注的但对象像是在时空上使用了一个对调,跟着一个上海女人反向地从上海去到版纳,去寻找另一种“亲缘”,而这个亲缘的概念已经超越了家族甚至物种,她通过一种离散的漫游来测绘出一种地景,一种图景,这就像是《上海地理注疏》或者《旅行者的欲望》那样,这种地景经由她内在感知的蒙太奇后,已不再是纯粹外在客观的景观,而成为一种刺破了单一观念的超空间。我们会发现,不论是在文学领域还是电影领域,Ag都不在主流的坐标系中,在此次分享课上,Ag将详细讲述她在这种边缘性中如何与现实生产连接,并持续性的进行创作。

​  

​讲师简介

​ 

​Ag,作家与导演,著有《旅行者的欲望》《上海地理注疏》《无限的卧室》《深渊模拟器》等,写作工作涉及短篇小说、诗歌与评论;电影《上海女儿》的导演与编剧;也参与当代艺术领域纪录片的编导工作,同时作为独立策展人进行各类艺术公教和影像展览的导赏与策划。

Location
ZOOM
Avatar for Accent Craftclass
Presented by
Accent Craftclass
Hosted By
47 G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