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Image for Out of Place —— 恋地、流变与「新家园」
Cover Image for Out of Place —— 恋地、流变与「新家园」
Avatar for Thor's Night 雷电之夜
Book launch party, performance showcase, reading series, open mic, co-writing evening
40 参加

Out of Place —— 恋地、流变与「新家园」

报名
欢迎!要参加活动,请在下方注册。
关于活动

新春研讨会

Out of Place —— 恋地、流变与「新家园」

引言  

Loris Luo/文

小时候读《刻舟求剑》,它教给我们的是一种简白的讽刺,是对于那种执拗于固定思维、不顾现实流转的人的嘲笑。但多年后重拾这则寓言,却能看到一种微妙的情感——时间如流水,消逝无声,许多人并不会明确地察知到这一点,仍然企图在某个熟悉的地方捞起丢失的美好事物。他们这样是愚笨和固执吗?也许并不是。时间不可抵抗,不过是逆风举旗,展露遗憾之美罢了。

“恋地情结”正是这种情感纽带的概念化表达。与纯粹客观的在地书写不同,恋地情结强调个体或集体对某一地缘的情感关联与亲切经验。它不仅是对真实地方的感知,更是一种裹挟着特殊情愫的「遮蔽式想象」。犹如那刻舟者的执念,我们也试图在现实的流转中,维系某种熟悉而重要的联结,而这联结恰是对“家”的隐秘定义。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作为个体,我们需要一些亲切且能支撑自己的地方,例如家、社区、邻里——这些地方承载着我们的记忆和归属感。从政治性来看,我们又在更大的集体中寻求认同,如城市、州/省乃至国家,这种认同是通过市场、政府、文化或公民身份的交织而形成的。地方如一张纵横交错的网,承载着记忆、想象和认同,塑造着我们,也被我们不断塑造。

段义孚的人文地理学提醒我们,空间不仅是地理,更是一种感知的存在。通过感受、想象与思考,我们重新触摸那由自然与人力交织而成的世界。这种重构不是抽象的哲思,而是对身份与归属的深切追问:当时间的流水推着我们远离故土,我们该如何在流动的时空中找到家园的坐标?或许,这正是今天的讨论所要追寻的答案——如何在失与得之间,重新书写我们与地方的关系,又重新定义何为“家”, 是这次「新春研讨会」将要探索的问题。

* 本次研讨会是新春特展—— Fleeting Hues of Passage · 目光与迁徙 ——推出的2025蛇年春节系列活动之一,聚焦于华人离散群体。魏闻笛包兴政的双人艺术展在美华艺术协会/Gallery 456进行(2025.1.24-2.7)。策展人:莫维凡。

目光与迁徙|魏闻笛 · 包兴政 双人展

第一部分

放映环节:纪录片Nostalgia’s Hands (片长:30分钟)

Lillian Li / Isabel Gao (导演)

影片通过手表维修店老板陈(经验丰富的移民)和林(新来的移民)的视角,见证了他们精湛的工艺,以及交织着希望、悲伤和梦想的生活轨迹。这些情感如同手表内部复杂的齿轮,在流逝的时间中相互牵连、运转,塑造了他们的人生故事,也勾勒出时间与记忆的深层关联。

影片展现了一种“恋地电影”(film topophile)的特质:它将对空间的关注与影像的诗意原则相融合,通过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探索时间的痕迹如何在特定的场所中得以留存。手表不仅是修复的对象,更成为连接记忆与时间的隐喻。所有共存的事物——我们称之为“场所”——如同手表的内部构造,承载着一种独特的记忆。这种记忆并非静止于过去,而是随着时间的流动,与感知同步发生,外化为具有物质形态的存在。

第二部分

Romantic Dystopia: Dating Narratives and Relationship Bloggers on a Chinese Female Online Platform

主讲人:Chang Liu

在《冷漠的亲密关系》(Cold Intimacies)中,伊洛兹(Illouz, 2007: 5)分析了情感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当代美国文化,“情感与经济的语言和实践彼此交织,形成了一种广泛而深远的运动,使情感生活……遵循经济关系和交换的逻辑。”同样,中国的一大批女性情感博主也通过商业语言,甚至“游戏”的语言,发展出一套合理化爱情和亲密关系的叙事方式。这种约会叙事在西方社会的海外华人女性线上社区中同样流行,在年轻一代中,以数字媒介为基础的约会文化尤为盛行。本研究通过探讨海外华人情感博主如何构建约会叙事,分析“情感资本主义”的概念,研究重点聚焦于一个以女性为导向的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

第三部分

Silence ON AIR

主讲人:Loris Luo

在儒家文化中,沉默不仅是一种回避,更是一种本质上具有等级制度的“隐性宽容”,强化了对异见和性少数的隐性打压。这种“隐性宽容”表面上表现为对多样性的接受,实际上却要求性少数群体在主流文化的边界内顺从,制造了一种具有等级制度的仁慈。

在这个重视亲缘和血缘的社会之中,性少数被排除在连续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之外,是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而这一意象恰好和上海的性少数群体热衷于在万圣节上街迅游契合。因为“沉默”使我们变得不可言说,抹去了性少数的存在。性少数成为了阴影中的生物。因此我们在万圣节打破沉默,将边缘化转化为对空间记忆的再造。

第四部分 

Enter The Bad Object

主讲人:Tianran Qian

Enter The Bad Object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艺术自出版项目。该项目通过自组织形式记录了纽约市华人社区当前的空间创造实践。项目包括与这些计划或组织创始人的一系列访谈,探讨他们在创建空间的概念、动机以及旅程中所经历的点滴,包括为何以及如何选择创造空间,以及如何通过财务可持续性实现内容的独立性。研究方法以过程为驱动,强调研究过程本身的语境以及这些参与项目不断变化的特性。项目最初围绕“华人”和“空间”这样的关键词展开,并非意在用貌似普遍的异质性本体论-认识论概念去领土化或固定叙事,而是通过文字与视觉叙事分享其背后复杂而脆弱的现实。

主讲人概览

Isabel Shiqin Gao(高施沁)是一位中国导演,就读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社会纪录片专业。

疫情这一转折性时期的经历激发了她对双重身份、国际学生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成长复杂历程等主题的兴趣。她的导演作品常常聚焦于这些细腻的体验,捕捉年轻人在寻找自身定位过程中的内心冲突与坚韧。

自毕业以来,高施沁参与了多部纪录片长片的后期制作,包括《Locked Out》和《Walk with Me》,以及短片《Finding Fate》。此外,她还担任《One More Mission》和《Two Roads》等项目的副剪辑师。

·

Lillian(李雪歌)是一位现居纽约的影像创作者。身为一位世界流民,她的兴趣根植于边缘化群体的故事,尤其关注美国的华人移民和华人社区。她的作品涵盖虚构与纪录片形式,探讨文化身份、社会结构、性别、人际关系、怀旧与记忆等主题。Lillian希望以影像美学和艺术真诚为基础,创作能与社会大众交互的作品——分享体验,提出问题,建立连接。

她的作品曾在多家知名电影节和文化场馆展映,包括 DOC NYC、亚美国际电影节、费城亚美电影节、美国华人博物馆(MoCA) 以及 亚洲协会(Asia Society)。

·

Chang Liu是新学院社会研究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社会学专业的博士生。她的研究兴趣包括情感、亲密关系、历史社会学以及科学技术研究(STS)。她还拥有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全球发展专业的硕士学位。

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于民族志和访谈的研究项目,同时也涉及历史研究。

·

Loris Luo拥有媒体与传播学的本科学位,目前正在纽约新学院(The New School)攻读人文研究硕士学位。她在多种媒体平台上积累了新闻报道、专题写作和出版经验。此外,她还组织以社会正义和人权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并与多个华人社区项目合作,致力于推动文化认同的构建与社区凝聚力的增强。

·

钱天然,出生于杭州,现居布鲁克林,是一位跨学科的学者与创作者。她的研究聚焦于数字媒介与日常实践。她的多媒体项目涵盖独立出版、摄影、装置艺术、写作及工作坊等领域。她曾担任数字艺术项目策划、制作人及艺术家经纪人。她拥有帕森斯设计学院的设计与技术硕士学位,以及纽约大学当代文化与创意生产专业的学士学位。她的学术与创意项目曾在Pioneer Works Press Play、Brooklyn Art Book Fair、Sleep Center Art Space、自发组织的研讨会与演讲,与新学院的语言学术会议等平台展出与发表。

地点
Accent Sisters 重音社
89 5th Ave #702, New York, NY 10002, USA
Avatar for Thor's Night 雷电之夜
Book launch party, performance showcase, reading series, open mic, co-writing evening
40 参加